回忆1946年春节蒋委员长给鲁讯元配夫人送慰问金!
:( :( :( :(蒋介石一向重视知识分子.关心知识分子.爱护知识分子.虽然鲁讯1936年因肺结核去世.但去世10年以后蒋介石还是非常关心鲁讯先生元配夫人朱安女士的生活.:(朱安说别人的礼金肯定不会收.但蒋先生的礼金一定要收的! :(上世纪30年代由于鲁讯得了肺结核.:(蒋介石立即要求中宣部拔一笔款子送给鲁讯并安排去日本就医但鲁讯先生没有去成日本就医. :(为了支持教育蒋介石亲任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国教育部部长经常关心同学们的伙食.:(国家再困难也要保证同学们早晨能吃到两根油条.:D :(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或许是不能淡化万恶的旧社会,否则怎么要起来闹革命呢?所以张金保才这样说“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而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假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假(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 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D:D民国初年,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力车夫,月收入17银元,米价3.4分一斤,可以买米500斤,基本可以养家。而到了共和国初年的五十年代,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为30元左右,凭粮本米价0.14元可买米255斤,这就是人力车夫买米的一半了。如果不是买统购统销粮,从黑市或者按50年粮价0.28元/斤计算,则只能买米128斤,那就只有人力车夫的1/4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至少要两个人去工作,才能获得和人力车夫一个人相当的收入。所以中国妇女,即使是有了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也不得不出去工作。
为什么说,城市暴动走不通,就是这个原因
大多数城市居民小日子过的还是很滋润的.谁去参加革命运动呀;P 令我尊敬的鲁讯http://www.myalantam.com/home/attachment/201102/2/5034_1296634632Mpzh.jpg :D鲁讯一直没有参加中共.并且与中共左翼作家有很深的矛盾:handshake 重点推荐8楼:P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资料 天津30年前后平均工人工资相当于2000年前后800元人民币的收入 看来也不是水深火热 听我奶奶说,以前我爷爷在外面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养活全家大小6口人,虽没什么积蓄,但是在当时来说日子还是过得去的,最饥饿最无助的时候还是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什么都要计划,就是有钱也没出买,何况那时也没钱了,我奶奶只好到居委会去做浆糊刷标语,呵呵,扯不完的话哦
页:
[1]